(179—253)三国魏京兆人,字仲将。韦端子。汉献帝建安中,为郡上计吏,特拜郎中。魏明帝太和中,为武都太守,以能书留补侍中。以光禄大夫逊位。善书,师法张芝、邯郸淳,诸体皆能,尤精大字,魏室宝器铭题皆出其手。书写讲究工具材料,善制墨。 韦诞擅长各种书体,与姜认、梁宣、田彦和俱张芝弟子,皆善草书,诞书最优。又善楷书,并作剪刀篆,亦曰金错书。其八分、隶书、章草、飞白入妙,小篆入能。尤精题署,《四体书势》谓“魏氏宝器题名,皆诞书”。袁昂评曰:“如龙孥虎据,剑拔弩张。”魏明帝凌云台初成,令韦诞题榜,误先钉榜而未题。因以笼将韦诞吊起,使就榜而书。榜去地二十五丈,韦诞危惧,头须皆白。事后告诫子孙,再不要习练大字楷法。 韦诞的诗文(1篇)
韦诞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书法家。举国铭文题署都出自他的手笔。由于这项特长,他被皇帝授予位尊权重的侍中之职。
《世说新语·巧艺第二十一》:“韦仲将能书。魏明帝起殿,欲安榜,使仲将登梯题之。既下,头鬓皓然。”
第一遍读,以为是说韦仲将(韦诞)献身书法,穷经皓首,精力耗尽,故而题字之后,鬓发都雪白了。
结果刘孝标注引《四体书势》说:“去地二十五丈,诞甚危惧。”
原来他的头发是吓白的。
细看《四体书势》,更有意思:“明帝立陵霄观,误先钉榜,乃笼盛诞,辘轳长絙引上,使就题之。去地二十五丈,诞甚危惧。乃戒子孙绝此楷法,箸之家令。”
魏明帝曹睿修建了一座凌霄观,非常高,三字匾额决定由韦诞写。
可由于工人疏忽,字还没有写上,就把匾钉上去了。
只好把韦诞装进一个没扶手的筐子里,用辘轳把他拉上去,在空中书写。匾额离地有二十五丈高。
三国时的一尺是24厘米左右,一丈为10尺,即2.4米,二十五丈高,60米高。
筐子被慢慢拉上去了,越高,晃得越厉害,韦诞战战兢兢地高空作业。
从下边看,万众瞩目,一人腾达在高处;
从上俯视,人群如蚁,一旦绳断命殆兮;
平视,一笔一划,稍一使劲,筐就倾斜飘逸。
被放下后,韦诞的头发胡须都变白了。
后来,韦诞立了一条家规,子子孙孙都不准练习楷书。
更可笑的是,当时钟繇也痴迷书法,特别想借韦诞珍藏的一本书——蔡邕写的书法专著《笔论》——学习一下。
结果韦诞死也不借,因为里面有真迹,有核心技术。
这导致钟繇声嘶力竭地捶打自己的胸部,捶打过猛,导致口吐鲜血,眼睛一翻,几乎昏厥。
一旁的曹操急忙叫人取来五灵丹,让钟繇赶紧吃下去。钟繇才活了过来。
韦诞死也不借的书,等他死了之后,被钟繇连夜派人盗掘坟墓拿走了,成就了钟繇同志的书法精进。
到了东晋,武帝初期太极殿刚刚建成,王献之当时做谢安的长史,谢安派使者送木板,让王献之题写匾额。
同为书法爱好者的王献之面却有不满之色,对使者说:“可以把它扔到门外边去。”
谢安后来见到王献之,说:“登上大殿去题写如何?先前魏朝的韦诞那些人,也亲自做了啊。”
王献之说:“这正是魏朝国运不长的原因。”
谢安认为这是名言。
太极殿始成,王子敬时为谢公长史,谢送版,使王题之,王有不平色,语信云:“可掷着门外。”谢后见王,曰:“题之上殿何若?昔魏朝韦诞诸人,亦自为也。”王曰:“魏祚所以不长。”谢以为名言。
——《世说新语·方正第五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