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王之入蜀,信亡楚归汉,未得知名。为连敖①,坐法当斩,其辈十三人皆已斩。次至信,信乃仰视,适见滕公②,曰: “上不欲就天下乎③?何为斩壮士!” 滕公奇其言,壮其貌,释而不斩。与语,大悦之。言于上,上拜以为治粟都尉④,上未之奇也。 信数与萧何语,何奇之。至南郑⑤,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。信度何等已数言上,上不我用,即亡。何闻信亡,不及以闻,自追之。有人言上曰: “丞相何亡。” 上大怒,如失左右手。居一二日,何来谒上,上且怒且喜,骂何曰: “若亡,何也?”何曰: “臣不敢亡也,臣追亡者。”上曰: “若所追者谁?” 何曰: “韩信也。” 上复骂曰:“诸将亡者以十数,公无所追,追信,诈也。”何曰: “诸将易得耳,至如信者,国士无双。王必欲长王汉中,无所事信; 必欲争天下,非信无所与计事者。顾王策安所决耳!” 王曰: “吾亦欲东耳,安能郁郁久居此乎!”何曰: “王计必欲东,能用信,信即留; 不能用,信终亡耳。” 王曰: “吾为公以为将。” 何曰: “虽为将,信必不留。”王曰: “以为大将。”何曰: “幸甚。”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。何曰: “王素慢无礼,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,此乃信所以去也。王必欲拜之,择良日,斋戒,设坛场⑥,具礼,乃可耳。”王许之。诸将皆喜,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。至拜大将,乃韩信也,一军皆惊。
初投刘邦时,不得志,只做了一个接待宾客的小官。后犯罪,本应杀头,但他在滕公 (夏侯婴) 面前表现奇特,得免。滕公告汉王刘邦,得以改任管理粮饷的军官。这为他以后的逃跑埋下了伏笔。
接着,写韩信在南郑逃跑。因他与萧何已多次谈论,仍不得汉王重用,故决计逃亡。萧何得知消息后,独自追韩信,一二日方回。当汉王问他为什么要独追韩信时,萧何回答: “诸将易得,韩信是国士无双的人才。汉王如果想争天下,非韩信同你商议决策不可。”这从侧面突出了韩信的才能。在萧何的一再举荐下,韩信被汉王拜为大将。
全文围绕韩信拜将,突出他的“奇伟”。临被杀之死,竟大言“上不欲就天下乎?何为斩壮士!”此“奇”之一。数与萧何语,何“奇之”,此“奇”之二。南郑逃跑,萧何独追,此“奇”之三。拜将即为“大将”,此“奇”之四。拜为“大将”,一军皆惊,此“奇”之五。写“五奇”,均为以后韩信展露突出的军事才能作铺垫。韩信本人无长篇大论,仅“何为斩壮士”一言,其余皆从侧面切入,愈显其才能之深邃莫测。